台灣在1960年代中期的,生活較為優渥富商大賈、醫生律師、達官顯貴、歐美駐台的外籍人士,對生活質量的要求都較高,對於生活間的審美觀和價值觀就有獨立的判斷能力。
台灣民間的石磨、水缸、陶甕、竹箱、鏡架、蓑衣、牛車輪..等樸素的生活器皿,就順理成章的進入了家居生活,民藝市場也因此應運而生。
主要是自1970年代中後期經濟起飛後,1980年代中期,“台灣錢淹腳目”股市、房市掀起投資狂潮。
短短三、四年間,全台房價皆以倍數翻揚,股市更由2000點狂飆至1萬2000多點,很快的藝術文物市場也隨之興起。
當台灣己進入已開發國家之林,藝術文物收藏的風氣,一直維持著一定的人口,即使經濟大環境較差的時期也還是擁有一定的市場,從早年的民藝市場,進化到古董文物市場,都見證了台灣經濟發展與藝術收藏風氣同步提昇的進程。經濟帶動收藏熱,古董文物市場逐漸興起,我也是這期間,踏入收藏古董文物的世界。
收藏古董、或民藝,是機緣巧遇、眼光犀利、學識含養、品味能力、美學素養外加上口袋深淺等因素的組合。這尊太平有象銅雕紙鎮,就是在不起眼的小攤位上發掘出來的。對方是一位年約二十多的年輕人,我原本先被攤位前的沉香手環吸引,才會佇足腳步觀察。
看了看沉香手環並隨口問了一下價格,覺得還可以接受,便付錢起身準備離去。我有個習慣就是在走之前,還會再尋覓一遍攤位上的四周,檢查一下有沒有任何漏網之魚。
我發現他座位前面的几上,有一件黑黝黝、古樸細緻的大象銅雕。再次請他拿給我觀看。剛好借用對方隨身攜帶十倍放大鏡,仔細端詳一下。
清代銅料為原礦銅,純人力開採來源不易取得,並用熔煉技法處理。現代則是機械開採銅礦,以電解法處理,取得容易並價廉。古代的銅料稀有、價值高。銅的重量等於市場上流通的貨幣價值,清代中末期,地方政府是允許民間可以私鑄銅錢來交易。
此件銅像表面經長久歲月自然氧化,已形成烏金皮光。表皮自然的風化,形成柔和寶光之包漿。還觀察到深淺不規則,使用留下磨損痕跡。在銅象夾縫處,有陳年累積的污垢。我試著用指甲摳,都不太容易摳除掉。銅像胎體厚實,手掌把握的區域,銅質露出胎金色,敲聲輕脆。此件銅象造型具有清代傳統風格,但還沒有銅鏽綠出現。我心裏猜測年代不會很久,應該在清末左右。
「你這尊銅象多少錢?」我迫不及待想問價錢。
他回答說:「這是他表哥古董店朋友寄賣的,價位要打電話問一下。」
在他通話過程裏,我又繼續把玩著銅象,覺得它應該是清代文人的紙鎮。「鎮」是一種用來鎮壓東西,不使其翻動的重物。鎮的歷史由來已久,依據其功用,分鎮紙與鎮席兩大類。
鎮紙,指的是鎮壓紙張或書籍,使之不動的器具,屬於古代文人的文房四寶之外的第五寶。不過鎮紙是統一名稱,嚴格來講,又分成文鎮和紙鎮:揮毫書寫時壓住紙張的叫做文鎮,比較重;翻書時壓住紙頁用,則稱紙鎮、或書鎮,較輕些。
距今三千四百多年前約「南史.垣榮祖傳」,就有「齊高帝嘗以鐵為書鎮」的記載,其實鎮紙、紙鎮、文鎮、書鎮之間,一般都可以通用,且有臂擱(臂架子)、筆擱(筆架子)充作紙鎮者,製作材料,除了早先的鐵之外,也有以銅、玉、石、木、竹、水晶、瑪瑙、陶瓷等。
鎮席,目前可考的文獻是「楚辭.九歌湘夫人」:「白玉兮為鎮」句,註以白玉鎮坐席也。因漢代時以席地而坐,為防止席角翻捲,聰明的古人就創造出石鎮以為用。
因為鎮子太重不容易提放,於是在吉祥獸鈕之後,握把製作成如意棒狀,逐漸成了人們最樂於採用的形制,現在傳世的鎮席,以如意石鎮居多。
鎮席一般都是大塊石製品,重達四公斤至四十公斤不等的比比皆是。歷來較講究的席鎮,不乏各式各樣雕工,花卉、動物等吉祥圖案都可以搬上台面,因此由鎮壓席子轉化為鎮宅之石。
「荊楚歲時記」指出,十二月暮,掘宅四角,各薶一大石,以鎮宅、辟邪、趨吉、克災,後來還不只如此,亦有將鎮宅物置於祖龕前的供桌上。
近千百年來,民間風水學把它視為抗煞氣之器具 。
在胡思亂想時,他報了一個價。我覺得是合理的價位,沒多說一交錢一手交貨。
回到家後,我總是會習慣把今天的戰利品用抺布好好擦拭清理一下,並查閱相關的書籍文獻資料,來比對一下自己的看法是否正確。就
在翻看大陸2012年百花文藝出版社發行的明清銅玩(章用秀著) ,發現在180頁的照片,就是目前手上這件銅象鎮紙。
竟然會如此巧合,跟書籍上記載得一模一樣的文物,就出現在我眼前,當時真覺得太不可思議了。
我曾經看過有一些古董店家比常人更早去跳蚤市場尋寶,但一般販子會在非集市時去店家兜賣,以前見過販仔拿竹筆筒以很便宜的價格欲售店家,店家卻拒絕結果被圍觀民眾揀走,可見還是要有知識之外的緣份,最重要該您的還是您的。
有人曾講過:「古董與人真是有緣份,緣份未到,不去勉強;緣份如過,強求無用,一切隨緣。」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