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    陪隨廠商到澳門考查之便,也順便去逛逛澳門的古董店。澳門是中西文化的交匯點,保留了不少歷史文化的寶物。在出發前先做一下功課上網查相關資訊,瞭解到位於大三巴街一帶聚集了不少古董家具店,所以有「古董街」之稱。

 

    當我依圖走進大三巴街,發現整條街上北段街道以售賣傢俱、古董陶瓷為主,而南段以葡式碎石路鋪設而成,充滿濃濃歐洲風情,開設了許多肉乾手信商店。

 

    由大三巴街至花王堂街短短數百尺距離,就有十幾間古玩店。

 

    各種古董、手工紀念品、手信小玩意兒等,仿古木櫃、櫥櫃,到筆筒、首飾盒等生活用品均可見到,陶瓷玉器、古錢幣或古郵票更是不少。

 

    再由大三巴接轉到草堆街、果爛街一帶,街道兩旁看到不少小販將古董小物擺放在路邊出售,形成小小的跳蚤市場

 

 

 

    人走在民風純樸的小巷弄中掏寶真有一番風味,正當享受悠閒異國風情時,就被玻璃櫃裡面一個象牙盒子吸引住了。走進店內,詢問店員可否拿出來看看,他很殷勤地將東西拿出來。

 

    這是一件清代象牙名片盒,此盒以象牙滿工精雕細琢而成,非常吸引我的目光。,每個平面上不厭其煩地雕刻滿滿的人物,這些人物分佈在樓臺與庭園間,在密佈的花草樹林之間穿梭遊玩。細心觀察一下,每個人表情各異,盒子的雙面共雕刻了50人之多。

 

    質地細膩溫潤,色澤自然,雙面均採用浮雕雕刻手法。其上浮雕層次豐富,亭臺樓閣之間,樹木穿插生長,院內人們侃侃而談。外壁用透雕技法雕刻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庭院人物故事圖,人物生動形象,柳樹重蔭,花草茂密,鳥語花香,人們成群結伴暢遊其間,怡然自得。整器雕工精細入微,刀法老到,佈局錯落有致,耐人尋味,內壁保存完好。

 

十分心動的我,請教了店員關於它的年代、歷史、及來源。

 

    店員很熱心地介紹說: 「先從年代講起,名片的稱謂隨著時代不同有著各異用法。從秦末漢初的“謁”,謁是下級對上級、晚輩對尊長通名時用的名片,平時在親朋同僚之間使用的是一種比較簡易的名片,叫做“刺”(札)。刺的出現比謁略晚,但至少到東漢時也已十分流行了。由於刺比謁更輕巧、靈便、實用,在使用的過程中,刺逐漸取代了謁。隋唐以後,紙張普及了,名刺不再使用木片,而改用紙來書寫了。於是,它的名稱也就逐漸改稱為“帖”。」

 

「到了東漢時稱「謁」,西漢稱為「刺」、「名紙」,六朝時簡稱為「名」,唐朝叫做「名狀」,宋朝又稱為「手刺」、「門刺」,到了明清時期則稱為「名帖」等詞彙,直到晚清才普遍使用“名片”一詞。因為晚清時與西方各國交往頻仍,和國外的通商加快了名片的普及,所以清末才正式有「名片」的稱呼。」

 

「在古代的官員、商賈、文人相互拜訪時呈遞,就叫作行“投刺”之禮。但有意思的是,刺傳到日本後,也被日本人所接受,他們至今仍把名片叫做“刺”。」

 

「象牙雕名片盒最早出現於清代中期,盛行於清晚期漢民國初年,是隨著西方傳教士傳入中國的器物,故清代開始才有名片一詞,尤其是晚清時西方文化的侵入,加速了名片的推廣與使用。各式名片盒亦應運而生。」

 

    他氣不喘息地接著說明:「因為在晚清時期,香港、澳門已經是廣州象牙製品的重要出口地。本店才能因地之緣收購到。而你手上這枚象牙名片盒的年代約在清道光年間左右,是典型的廣式做工。浮雕層次豐富,亭臺樓閣之間,樹木穿插生長。院內有人侃侃而談,有人揮扇適閑,有人垂頭讀書,有人獨處遙望。開光外則高浮雕各種花卉競相開放,繁若星辰。背面淺浮雕市井人物,院內圍坐閒談,院外樹蔭林立,路人姿態各異。雕工精湛,美輪美奐。」

 

「高浮雕的象牙工藝較鏤空更為複雜,因為鏤空只需要將底子鏟走即可,但高浮雕如這件名片盒,則在露出地子的地方都加上裝飾,例如人物背後是窗臺,乃至樹葉下面還有樹葉等等……。」

 

    沒想到他會這麼詳細地解釋,其實不用介紹,我僅單單看這件工藝的雕工藝術價值,內心深處早就已打算購買它了。

 

    接下來,就是真正要進入到整場交易的最高潮-講價。在一來一往地短兵相接,價格就像是在跳恰恰。對方報一個價、我回一個價,在彼此不傷面子的殺價話術,才能逐步接進到雙方可以接受的價位。

 

    經過這番折騰,相互試探講價下。我以略高於心中預算的價格成交了,對方與我似乎都鬆了口氣。

 

    回到台灣後,覺得能收藏到如此精美象牙名片盒,想想都覺得很有緣份,現在它已經是我隨身攜帶的心愛收藏品了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趣●收藏去 的頭像
    趣●收藏去

    趣●收藏去

    趣●收藏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