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空灰暗蒙蒙,心裡猶豫不決是否還要去蚤市尋寶,跳蚤市場最有趣之處就在這裡,什麼都有、什麼都賣、什麼都不奇怪,便宜是一定的,討價還價也可以,但重要的樂趣是,常常可以挖到許多意想不到的寶物。
1970年代中期至1980年左右,台灣的古董民藝剛起頭,當時從事古董文物行業的人,多是以興趣、好玩為主,對文物市場的認知幾乎是空白,所有貨源都得依賴香港,經常由一家古董商到香港“帶貨”回來,大家為了作生意,就聚在一起研究真僞,摸索行情;“香港仔” 一向專欺生手,所以吃虧上當是家常便飯,早期台灣古董文物圈流行著這麽一句:“瞎買瞎賣碰到瞎子來還債。
古董文物蚤市,1990年代起在台北就頗為盛行,大清早天沒亮就打著燈籠摸黑尋寶,最早的市集,位於杭州南路、愛國東路與金華街交會的老舊眷村巷弄之間,是一個極具特色的“晨間跳蚤市場”。這個市集除古董文物,老照片、舊書冊、老留聲機、黑膠唱片、舊打字機、舊照相機、台灣老箱籠、石磨、箍桶……千奇百怪什麼都有,在這兒聚集的攤商,玩票的同好大有人在,兩岸開放後跑單幫的玉器雜項文玩這也有。
貨品真真假假,鑑定各憑眼力,許多“行家”也常到這兒撿漏,三、五百圓買的東西稍為整理一下,擺上了窗明几淨的店面,轉手就是幾十倍利潤,稱之為「淘到寶」;相反的花大錢買到仿貨叫「繳學費」,最快樂的在於決定「淘到寶」或「繳學費」的過程。
在蚤市裏,我特別偏愛古早台灣的民藝品。因為民藝文化是這塊土地人民生活之本,最能展示具體物質文化。我喜愛民藝器物樸素之美,它是幫助我理解文化與歷史最重要的憑據之一。
尤其是歷經歲月洗禮的紅磚胎,更是我的最愛。它厚實、樸拙的美感,對照現在許多塑膠材質、易壞不耐用的製品,更顯紅磚胎獨特的思古幽情價值。
經過內心的天人交戰後,我還是決定去試一下今天的運氣吧!到了現場發現,果然沒有幾攤,心中有些失落。
市集的人潮稀疏,但反而來的都是每週必到的熟面孔,彼此錯身而過時,亦不多話,對視微笑便又再低頭埋首各自尋寶。因為,好東西都是隱藏在雜亂無章堆,不認真看的話,就會被人搶先一步。
這裏不像是逛百貨公司或精品店,你可以邊聊天、邊看慢慢優遊自在逛,百貨公司、精品店的東西都是被店家用心打扮,精美完整地呈現,並搭配數盞閃耀動人的燈光照射著。對照如果是逛蚤市的情況,就好像如同原始部落的獵人,多數都是單獨一人很少結伴同行,孤寂地前往一座未知的森林裏。不知今天是否可以成功打到理想中的獵物,就算充足的準備也會落得空手歸。
這是一家北部下來販仔,我的目光先被一件手工花瓶所吸引。問問價錢後,覺得有點過高,隨手又放下。看到隔壁的木箱裏有一堆雜物,其中有件紅磚胎製的壺器,也在其中。
胎土厚實、歷經歲月的洗禮,表皮散發出樸拙的光澤美感。心想,果然是來對了,今天不會入寶山而空手歸。拿起壺器,習慣性問一下來源及價錢。
他說:「這件保證是老的,是以前婦女梳理頭髮後,要擦抹保護頭髮的磚燒壺。現在很少見,不容易去找。如要找也沒有了,是早期在北部某鄉鎮收購而來,這件要三千元哦!」
我第一次見到該造型,接著問他。正確的名稱是什麼?他回答:「不清楚」
這時天空突然下起了大雨,老板忙著收拾東西,我拿起手機查一下相關資料。
知道這件磚燒壺叫作「五梅壺」,又稱「燻油壺」,屬婦女梳妝時裝盛髮油或薰油之容器,器形特徵為小口帶流,對稱一提柄,口沿至肩部連接四繫。
老板攤位這件五梅壺,施褐釉與白釉裝飾外觀特徵,可能是早期台灣地區的鶯歌、臺中沙鹿、南投等地窯場燒造出來的紅磚胎製五梅壺。此類陶器之使用可追溯至清代。
五梅外形如茶壺,作品小巧精緻,為以前婦女抹頭髮用的燻油壺,全器施以褐釉,是早期婦女結婚時的陪嫁品,當婦女洗澡出來要梳理頭髮,就會以燻油來擦抹保護頭髮,此壺即是裝燻油的容器。
形制線條簡潔,用陶土手拉坏外形像茶壺,壺身腹部圓渾,上部扁平,中間開有一個小洞口無蓋,以便倒進油。有接流嘴故利用流嘴可以倒出油料。周圍黏有四個繫耳外加一個小把手,形狀很像一朵梅花又稱為五梅 ,形制精巧優美,除了可以裝薰油外也有人用來裝茶油。
台灣先民早期從大陸遷移而來,離鄉背井白手起家,因此生活儉樸,講求實用而不奢華,這種生活態度反映在日常生活器具的工藝上, 出現早期各種素燒磚胎的生活器具。
而這五梅壺就是台灣早期婦女的智慧結晶,也是老祖宗的智慧,以前的媽媽要出嫁女兒時都會在院子裡燻一壺燻油給女兒當嫁妝。
因為在她出嫁開始到老都幾乎可用到燻油,因此燻油也有阿嬤的壓箱寶之稱。
我看雨勢好像不太會停,趁機跟老板殺價。說道:「今天一早就下大雨,可能無人會來了,算我便宜一點,我幫你開個市。」
老板摸著頭,說:「好啦!給你賺到。」
拿著五梅壺,心裡吹著口哨,踏著輕快腳步回家。
留言列表